close

內容彰化線西房貸來自hexun新聞

美國封殺華為三一的經濟本質

當中海油希望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的時候,美國政府拒絕的理由是:中海油作為央企是中國的國傢代理人。當華為公司試圖收購美國3COM公司的時候,美國政府拒絕的理由是:華為的創始人是退伍軍人,和中國軍方“關系密切”。當和政府及軍方都不沾邊的中國公民(兩名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員工)在美註冊的羅爾斯公司計劃收購4個美國風電場項目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發佈命令稱:出於國傢安全考慮,阻止該項收購,並要求剝奪其所有權。總之,當美國有人不喜歡美國企業被中國企業並購時,他們總“找出”非常“充分”的理由進行阻止。當我們把這些“理由”羅列在一起的時候,在其荒唐邏輯的背後,美國經濟霸權主義的本質已經顯露無遺。患上中國大企業恐懼癥盡管中海油、華為以及三一公司這3傢公司的股權構成和業務范圍並不相同,但“可能對美國帶來安全威脅”卻成瞭美國政府否決這些並購案的共同理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以“國傢安全”為理由公開呼籲不要與華為、中興做生意後,10月18日,路透社獨傢發佈的報道稱,白宮曾秘密委托美國情報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針對華為進行瞭長達18個月的調查,調查人員研究瞭大量可疑行為報告,並走訪瞭近1000傢電信設備采購商,但並未發現有明顯的證據證明華為在美從事間諜活動,威脅美國國傢安全。很顯然,所謂“國傢安全”隻是一個外界難以考證的幌子,是美國政府用來打擊中國企業的“萬能”理由。而這3傢公司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才是美國政府擔心的真正原因——其都是涉及能源或新興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強勢企業。直白地說,就是美國患上瞭對於中國大企業的恐懼癥。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出現瞭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大公司,並在逐步形成可以和美國跨國公司抗衡的力量。2012年,在排名世界500強的大公司中,美國有132傢,中國有79傢(含香港和臺灣在內),日本有68傢。這一年,中國大陸以73傢上榜公司(含香港在內,不包括臺灣)的數量首次超過瞭日本,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國傢。更值得關註的是,這是中國大陸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9年增加,而美國上榜公司數量則是連續第10年減少。這一趨勢表明,迅速崛起的中國公司,正在成為美國跨國公司全球擴張的主要障礙。為保證其跨國公司的利益,美國不惜動用國傢力量,對中國公司進行限制和打擊。正如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國友所說,妖魔化中國公司的背後原因是議員們希望通過這種強硬的方式來維護美國的國傢利益。在大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涉及的領域不再限於以往的傳統行業,而是開始在眾多高科技領域建立優勢並不斷擴大自己的優勢,其營銷和投資行為,也由主要面向發展中國傢擴展為面向包括發達國傢在內的全球市場。華為公司是中國式跨國公司的典型代表。據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統計,華為公司已經占據瞭全球市場20%的份額,成為瞭緊隨愛立信之後的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公司。華為進入美國顯然會威脅到思科在美國的龍頭地位,思科曾於2011年對其客戶發佈瞭一份長達7頁、名為“華為和國傢安全”的報告,呼籲其客戶遠離華為。和思科一樣,美國政府更是不能容忍中國公司在自己最強大、最具全球性競爭優勢的高科技領域取得競爭優勢。正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教務長約翰·奎爾奇所言:“華為和中興代表瞭新的時代: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傢生產著第一世界的高科技。美國的公司從內心覺得很難適應這一點。”扼住中國企業的喉嚨封殺華為、中興和三一實際上隻是美國對中國企業發動的阻擊戰的一個縮影。出於維護其全球經濟霸權的需要,阻止中國出現大企業是美國的一貫原則。由於國有企業是中國大企業的主體,在進入世界500強的79傢中國企業中,有超過60傢的企業為國有企業。所以美國首先動用各種經濟、文化的力量試圖削弱中國國有企業的力量。2011年5月,中國美國商會主席狄安華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稱,中國國有企業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中國國企向全球擴張,現在不僅在中國國內、甚至在海外的商業競爭中,都可以擊敗美國企業。美國政府應該將註意力從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移開,轉向中國國內那些阻礙美國企業同中國國有企業平等競爭的市場準入壁壘。2012年初,由美國力量主導的世界銀行出臺瞭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英文全文版第四章《企業部門》改革中,明確希望中國國企從當前27%的份額到2030年降低到10%的份額。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在未來18年內,將當前國企資產的63%要轉讓給以外資為主的私營企業。此外,作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焦點議題之一,美國方面還要求中國政府提高國有企業紅利上繳比例,以降低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表面上看,美國方面僅僅是出於價值觀的不同,對國有企業存在偏見,但其前後的真實意圖則是害怕中國國有大企業取得對美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極力反對中國政府支持企業的同時,美國自己卻投入大量資金幫助企業取得其無法通過市場獲得的能量和利益。在試圖削弱中國國企的同時,美國還通過對市場、資源、產業鏈以及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控制,企圖扼住中國企業的喉嚨,阻止中國企業的成長。“雙反”大棒是美國限制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常規武器”。統計顯示,自2006年以來美國政府已經對中國產品發起33起“雙反”調查,包括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美國要在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領域保持30年的領先地位,一般依此決定對華出口。”這是20年前時任美國國防部戰略貿管司司長康法拉說的一番話。至今,這仍被美國看作是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原則。自2001年到2010年,由於受限於美國出口管制政策,中國自美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比重從18.3%降至7.1%,導致美國對華出口額減少近500億美元。為瞭防止中國企業通過進口獲得關鍵技術,美國不惜失去眾多商機和就業崗位。經濟霸權主義的全球威脅盡管美國一向標榜民主與自由,但一旦涉及美國利益的時候,美國就會撕下所有面具,不惜發動一切軍事、文化和經濟戰爭,來維護其在全球的經濟霸權地位。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被認為是美國經濟霸權形成的標志。也是美國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塑造國際經濟秩序的結果。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現世界貿易組織)所確立的國際經濟機制成為美國賴以控制和管理世界經濟的得力工具。美國貿易法301條款充分體現瞭美國在貿易領域的霸權主義。該條款授權美國總統可以對外國不公平和不合理地限制美國出口的國傢采取報復措施。近年來,美國憑借其經濟實力的絕對強勢不斷推行其屬於霸權立法的301條款,先後迫使巴西、韓國、希臘、泰國等許多國傢在提高知識產權保護、開放國內市場等領域就范,就連一貫被美國視為“難纏對手”的日本、歐共體也屢屢在美方單方面制裁的要挾下讓步。美國《海關與關稅法》第337條款也是美國經濟霸權主義的產物。根據該條款美國不經與輸出國協商,單邊采取措施阻止外國產品進入其國內(其中很多產品並未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嚴重違背瞭WTO的自由貿易等原則和規定。此外,美國在國際投資法領域、國際環境法領域都通過其經濟強權,讓自己的國內法“具有”域外法律效力,嚴重侵害其他國傢的利益。通過資本輸出滲透到別國經濟的主要領域,是美國試圖控制別國經濟的另外一種重要手段。而高盛、摩根等投資銀行則是美國資本擴張的急先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8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五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有21個被外資控制。中國進出口總額的55%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出口額的87%是外資企業創造的。特別是一些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瞭極為危險的比例。已經廣泛進入中國的商業、教育、政府和傢庭通信市場的思科通信設備,已經占據中國市場60%的份額,而英特爾占據CPU市場85%份額,微軟IE在中國瀏覽器市場約有80%的占有率。美國封殺華為、三一從本質上講是其對中國大企業的阻擊戰。隻要中國企業不放棄發展,這種戰爭就隨時可能爆發。隨著中國進入大企業時代,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會越來越強,而中國企業與美國跨國公司的直接競爭會越來越多。出於維護其經濟霸權的需要,美國必然會對中國公司采取各種合法甚至是非法的攻擊行為,中國企業除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外,還必須把產業鏈的建設作為戰略設計的一部分,特別是要保證在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上不能受制於人。隻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真正有實力對抗美國所采取的經濟霸權主義。任何希望美國能夠放棄經濟霸權進行平等貿易努力都隻能是幻想,會嚴重貽誤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機會。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10-嘉義縣公司借款23/14708626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tori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